游戏NFT能边玩边赚吗?P2E模式可持续性如何评估?
游戏NFT确实可以通过边玩边赚(P2E)模式实现收益,玩家可通过完成游戏任务、交易NFT资产或参与生态活动获得加密货币或NFT奖励,并转化为现实价值。但P2E模式的可持续性需从经济模型设计、用户留存、合规环境及技术支撑等多维度综合评估,行业呈现“短期可行但长期挑战显著”的特点。
1. 游戏NFT与P2E模式:边玩边赚的实现路径
游戏NFT是基于区块链的非同质化代币,代表游戏内独特资产(如角色、道具、土地),具备所有权确权和可交易性;P2E模式则通过游戏行为(战斗、任务、交易)产出加密货币或NFT,形成“游戏参与-资产积累-价值变现”的闭环。2025年技术迭代与市场成熟度提升,使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显著增强。
从技术基础看,Layer 2扩容方案(如Polygon zkEVM)将单笔Gas费降至$0.01以下,解决了早期高手续费阻碍玩家参与的问题;主流游戏厂商如任天堂、育碧已推出混合模式产品,例如《Switch 2》支持NFT皮肤交易,玩家可通过游戏内活动获取可交易数字资产(2025年7月数据)。用户规模方面,DappRadar显示全球活跃P2E玩家达1200万,较2023年增长40%,东南亚和南美市场占比超60%,成为核心增长引擎。
2. 边玩边赚的核心机制与收益水平
P2E模式的收益实现依赖成熟的经济设计与资产流动机制,具体包括:
2.1. 双代币模型:收益与平衡的关键
- 治理代币(如Axie Infinity的AXS):用于生态投票和质押,年化收益率约5%-8%,赋予玩家长期权益;
- 消耗型代币(如Axie的SLP):需通过游戏产出或市场购买,用于NFT孵化、升级等消耗场景,避免单一代币通胀。
2.2. NFT创新降低门槛并提升流动性
NFT租赁服务(如DoubleDice)允许玩家租用高价值资产(如顶级角色、装备)参与游戏,无需全额购买,降低入门成本;碎片化技术使NFT可分割交易,流动性较2023年提升300%,中小玩家也能参与高价值资产投资。
2.3. 实际收益案例
- Axie Infinity:日均活跃玩家50万,顶级玩家需持有至少20只NFT宠物,月收益约$300-$500;
- Guild of Guardians:战斗任务奖励代币EMA,单日满勤玩家可获得约$15收益(2025年8月数据)。
3. P2E模式可持续性评估:四大核心维度
3.1. 经济模型:通胀与资金池的平衡挑战
双代币模型虽为行业主流,但部分项目因代币发行失控导致价值崩塌。例如,部分游戏治理代币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20%以上,过度依赖新玩家入场接盘,最终因抛压过大贬值超70%。健康的经济系统需实现“奖励发放-玩家消费-代币销毁”的动态平衡,如《StepN》因资金池赤字被迫从P2E转型订阅制,警示经济模型设计的重要性。
3.2. 用户留存:从“赚钱工具”到“游戏体验”的转型
2025年调研显示,仅23%的P2E玩家长期留存,核心问题在于“收益驱动而非体验驱动”。玩家过度关注短期收益,当代币价格波动或收益下降时,极易流失。例如,Axie Infinity在2023年代币价格下跌60%后,玩家流失率一度达45%。此外,玩法单一、重复“打工”机制也降低了长期吸引力,需通过剧情、社交等非经济因素提升粘性。
3.3. 合规环境:监管框架的不确定性
全球对P2E模式的监管态度分化:美国SEC将部分代币归类为证券,要求项目方通过SAFT协议合规发行;菲律宾、阿联酋则推出沙盒监管计划,支持合规化运营。合规成本的上升可能压缩中小型项目的生存空间,而监管不确定性则增加了投资者风险。
3.4. 技术支撑:创新能否突破瓶颈?
技术创新为可持续性提供新可能:AI驱动的NPC可动态调整任务难度与奖励分布,减少人工干预导致的经济失衡;跨链技术使NFT可在以太坊、Solana等多链间转移,提升生态粘性。此外,NFT租赁与碎片化降低了入门门槛,扩大了用户基数,为经济系统注入更多流动性。
4. 结论:短期可行,长期需突破增长逻辑
游戏NFT通过P2E模式实现“边玩边赚”已成为现实,尤其在东南亚、南美等新兴市场,P2E甚至成为部分用户的重要收入来源。但模式可持续性需解决三大核心矛盾:经济模型的内生增长 vs 外部依赖(避免“庞氏陷阱”)、收益驱动 vs 体验驱动(提升非经济粘性)、创新速度 vs 监管压力(平衡合规与发展)。
短期看,技术优化与主流游戏厂商的入场将维持P2E模式的吸引力;长期则需摆脱“代币价格依赖”,转向“游戏体验+生态价值”的增长逻辑。2026年趋势预测显示,P2E可能与SocialFi、元宇宙融合,结合VR设备打造沉浸式经济生态,但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,仍取决于能否构建“玩家、开发者、投资者”多方共赢的生态闭环。